世界最大的古城有多大?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(1368~1420年)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。永樂十八年(1420年)遷都北京后,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。從公元3世紀至6世紀曾有六個王朝建都于此,前后達三百余年。公元1366年朱元璋開始就舊城擴建,并建造宮殿。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皇帝位,南京成為明朝都城。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,終于完成了南京作為明帝國首都的格局,全城人口達到百萬,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。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最大的古城等相關內容。

地理區位
南京地理條件優越,北倚長江,水源充沛,運輸便利,南有秦淮河繞城而過,是水運集散地。這里自古就有“龍蟠虎踞”的美譽,鐘山龍蟠于東,石城虎踞于西,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。舊城區位于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處,是城市對外交通的要沖地帶,居民密集,商業繁榮,為朝廷服務的大批手工業作坊也設置在這里。由于地近皇城,大臣們的第宅也都集中在此區,如徐達宅在大功坊、常遇春宅在常府街、鄭和宅在馬府街等。皇帝命令建造的十六處大酒樓則分布在商市匯集的舊城西南一帶。
皇城區設在舊城東側,北枕鐘山支脈富貴山,南臨秦淮河。既有水運方便,又和舊城緊密相聯,各方面都很理想,也合乎風水術所追求的陽宅“背山、面水、向陽”的模式,唯一的缺點是地勢低洼,但四面環山,為兵家要沖。
簡述
明朝京師南京城從內到外由宮城、皇城、京城、外郭四重城墻構成。數百年的滄桑,宮城、皇城、外廓三圈城墻已毀壞殆盡,惟有高大的京城墻,除城門等木構建筑不復存在,城墻依然屹立。所以,通常所稱的“南京城墻”、“南京明城墻”即指京城墻。

南京城的修建可以分成四個階段。第一階段是在鐘山的西南麓新筑皇城和改筑南唐以來的金陵舊城;第二階段是自舊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筑新城墻直到龍江關(今下關);第三階段是建造聚寶門、三山門、通濟門各主要城門,以及玄武湖旁城墻和各主要街道;第四階段是建造外郭城。
宮城
宮城和皇城:遷三山填燕雀宮城,俗稱“紫禁城”,為都城核心,偏于南京京城的東隅,有御河環繞。即今明故宮一帶。
1366年,也就是明朝建國的前兩年,朱元璋下令開始興建皇城和擴建應天府城。劉伯溫等所勘定的宮城位置,雖然位于鐘山的“龍頭”之前,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,但是,由于這一帶是前湖(燕雀湖)的湖身所在,地勢十分低洼,朱元璋只好調集幾十萬民工來填平此湖。由于填湖需要大量的土石,故南京民間有“遷三山填燕雀”的傳說。還盛傳在填湖過程中,朱元璋曾把住在湖畔的一個名叫田德滿的老漢,活生生地投入湖中墊底,作為“填得滿”的“吉兆”,后來又封他為“神”。
經過艱巨的填湖工程,地基問題才算基本解決。為了避免地基下沉,當時曾經采取了在城墻下部鋪墊巨石,以及在宮殿下面打進密集的木樁,并鋪砌磚石結構的大型下水道等措施。然而,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,宮殿地基的下沉現象就很嚴重。整個皇宮的地勢,顯出南高而北低,今午朝門以南一帶較高,以北則較低。按照封建迷信的說法,這很不利于后代,甚至會“絕后”。這時,朱元璋已經年老力衰,追悔莫及,只好在一篇《祀灶文》中哀嘆說:他本想再一次遷都,但已力不從心,只好聽天由命了。后來,某些封建史學家也附會說,朱元璋死后不過4年,他所傳位的皇太孫──建文帝朱允炆為朱棣(即明成祖)所逼自焚而死(一說是出家為僧,遠走南洋),就是由于南京明故宮“風水”不好的緣故,這當然是無稽之談。
明朝的南京宮城,南北長達2.5公里,東西寬達2公里,平面呈長方形,坐北朝南,分前朝三大殿和后廷六宮兩部分。在宮城城垣上開筑城門有午門、左掖門、右掖門、東華門、西華門和玄武門。
世界最大的古城南京城

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都城是唐代的長安城,但是早已毀圮,不復存在了。現存的我國最大的古城是南京城。這座城,東連鐘山,西據石頭城,南貫秦淮河,北帶玄武湖,全城周圍共長67里,城內南北長達20里,東西也長達11里多,當時在世界上,也是第一大城了。
南京古城,是在明代擴建成大城的。基本上分兩個階段進行,前后歷時21年之久。第-一階段自1366年8月至U67年9月,以改筑舊城為主。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,朱元璋攻下集慶(元代稱南京為集慶),建立應天府。第二年聽了朱升提出的“高筑墻,廣積糧,緩稱王”的建議,就準備修筑城墻。1366年8月起用了一年時間改筑并加固了應天府城。第二階段,自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至洪武六年•(公元1373年),以筑新城為主。也把六朝、南唐時遺存下來的部分舊城包括進去,拓寬加高3擴建部分,主要是在城東和西北面。北面一直擴展到臨近長江的獅子山。明建南京城還特別注意到軍事作用,除充分利用歷代江防要塞作基礎外,還將覆舟山、離籠山、獅子山.清fe山等十多個大小起伏的山丘圍在城內,居高臨下,利于防守。
明南京城共有垛口13616個,藏兵窩鋪200座。城墻最高處18米以上,最低處也有6米,平均高度為12米。城墻頂全部以石鋪道。南京城原有城門13個,每門的工事堅固,能攻能守。如聚寶門,即南面正門,今稱中華門,是以南唐都!成南門的故址重建的。所用材料都是巨形條石和專造的城磚。城門系甕城,前后四重,每道墻有拱門一座,各門均有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大門。閘、門早毀,現留有閘槽和石門臼,甕城內外共筑藏兵洞27個,最大的一個可以容納千人。明代建城時,用條石作城基,用特制的大型城磚砌墻,以石灰、糯米汁或再加桐油作漿。因此,城墻極其堅固。